育人為本 辦好特殊教育 【議程前發言(2011/6/7)】

特殊教育是本澳非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現時澳門的特殊教育分類為三種:融合班、特殊教育小班、特殊教育特教班。自回歸以來,隨著本澳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援下,特殊教育事業取得一定的發展,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智障少年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得到進一步的保障。隨著特殊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不少問題日漸浮現,需要政府正視和解決。本著〝育人為本、促進教育公平〞原則, 教育當局應就“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制訂之機,有必要對本澳特殊教育作出深入的反思,尋求改革, 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制訂長遠的教學規划。
一、調整課程設置,提高教學效能
根據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特殊需求,應加強教育的針對性。特殊教育應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學生樂觀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現時本澳特殊教育缺乏教學框架指引,系統性不足,不利孩子成長,亦難以確保教育的質量。因此,在課程設置中,要充分考慮特殊教育學生的特點,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與人交往、融入社會等能力的培養。
教青局現時將身體機能障礙、智力範圍屬於臨界智力、自閉症、過渡活躍症、特殊學習困難或長期且持續性的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定義為“融合生”,並把他們安排到普通學校,與正常學生一起學習,以便創造一個互動的學習環境,老師有效地照顧其學習差異,使學生之間能見證彼此的長處, 從而互相尊重和互相欣賞。本澳推行融合教育已有一段日子,其成效如何?實有檢討的必要。有特殊學生家長反映,有些老師仍按傳統教授普通學生的方式進行教學,使融合生跟不上教學進度,無所適從,家長對此十分無奈。其實,即使教師接受了政府相關的培訓,但仍難以應付融合生所帶來的工作壓力及心理負擔,教師坦言融合班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實際情況是教師在課堂上很難兩面兼顧,融合生與“普通生”之間普遍存在學習或行為習慣方面的差異。若一個班存有兩三個不同類型的融合生,那麼教師的工作難度將大大增加,難以保證教育質量。課程如何設置才能兼顧融合生與“普通生”需求,必須認真研究。
全澳目前就讀特殊教育小班的學生共有103人,他們多是輕度智能不足或長期具嚴重情緒行為的學生,這些擁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分別被安排就讀於兩所公立學校。小班的孩子也面臨功課壓力大的困境,功課多,測驗多,而學習的科目和教科書與正規教育也沒有很大差別,教師未能給予學生太多針對性的輔助。家長坦言面對孩子沉重功課壓力, 頗感束手無策, 且每當學生出現情緒問題時, 學校即時通知家長接回學生,家長質疑這是否最適切的做法。目前就讀特殊教育小班的學生只能讀到初中三年級,家長一直期盼政府能開設小班高中課程,使學生能持續學習。近日欣聞政府打算開辦初中延伸課程,但有關課程的定位和教學內容安排如何? 家長們都希望教育當局能及早公佈並能多諮詢家長意見, 以便制訂一個更切合小班學生將來融入社會的課程內容。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水準
特殊教育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講授文化知識,還要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照顧學生的生活起居,幫助學生進行康復訓練,任務繁重。在現有基礎上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優化班師比並減少每班學生人數,以便學生得到更適切的照顧。現時從事融合教育的教師大部分畢業於普通師範,特殊教育技能相對不足,即使接受了政府相關的培訓,仍覺力不從心。目前澳門唯一的職前教育培訓場所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僅把特殊教育列作選修課程,且缺乏具針對性的實踐教學。而當局舉辦的培訓課程學額少,未能滿足實際需要。因此,特區政府必須盡快加強特殊教育的師資培訓,提高其專業水平。隨著〝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法律的訂立,特殊教育教師必須有所增加,教育當局應創設條件吸引更多人才進入特教行列,以滿足未來需求。
針對融合生的情緒和心理輔導目前很不足夠,輔導員的數量少,素質也有待提升。通常一至兩名的輔導員要負擔全校包括融合生在內的輔導工作,工作量極大,輔導效果不彰。而且一般輔導員也沒有受過特殊教育輔導工作培訓,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特殊教育心理輔導工作的培訓,提升專業人員水平。
三、完善特殊教育的評估、治療工作
早診斷、早評估、早計劃、早教育,對治療特殊教育兒童相當重要。現時有問題的兒童從發現、跟進、引介、諮詢、評估到診斷,往往需時一年半載,容易錯過矯治的黃金時期。家長也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無從輔導有問題的子女。當局雖設有特殊兒童評估服務,但治療師人手不足,難作全面跟進。希望政府加大資源投入,加強政府部門在特殊教育孩子的疾病篩查、早期治療、評估入學、學校建設、師資建設及治療師配備、就業輔導等方面進行有序改革,推動本澳特殊教育事業向前發展。
此外,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的測試中〞澳門學生處於最高水平的比例相對比鄰近地區為低,因特殊教育中資優教育在本澳還未受到重視,相關研究嚴重不足,相比起鄰近地區的香港和臺灣,澳門資優教育嚴重滯後。希望特區政府能加大研究力度,創設機制,制訂規劃,有系統、有方向地發掘和培育天資優異的學生,向他們提供適切的教育機會,充分發揮其潛能,以達到培育本澳優質多元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