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費動輒過千元
補習現今儼如學生“必修科”,有家庭每月在子女補習上的平均開支動輒一兩千元,一個學年下來,補習費用超過學費。試想像一個臨界每月九千元的最低維生指數的四人家團,需要支援其中一名子女上補習班,即已耗費四分之一。難怪有家長明確表示沒有能力為子女支付補習費,亦有透露為讓孩子參加補習班,需要節省三餐及日常用品開支。教育向來被視為脫貧的重要一步,但當補習成了教育的“必需品”,來自低下階層的學生因經濟條件差無法參與補習,或會導致在學習上處於下風的問題就更受關注,惡性循環將導致跨代貧窮的危機,不容忽視。
有教育界人士認為,補習是一種“望子成龍”、“不甘於人後”的文化、心態和社會價值觀的反映,多於實際需要。不少加入補習大軍的小學生,因為雙職父母工作忙碌,未能兼顧孩子功課,卻又擔心子女缺乏照顧和督促,故假手於補習社承擔托管功能,甚至自幼稚園階段即晉身補習行列,讓人咋舌。
揠苗助長違反規律
中華教育會理事長何少金認為,補習風氣鼎盛,與本澳學校缺乏統一的正規課程大綱不無關係,各校在爭奪生源時各師各法,部分打出“精英教育”的旗號招徠。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風氣下,精英教育在家長中大有捧場客,學校擔心被邊緣化,於是努力提升課程難度,符合家長“讀得多總好過讀得少”的錯誤心態,於是“幼稚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等現象驟現。因為違反了教育發展規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無法在四十分鐘課程內解決,未能吸收知識的學生唯有依賴補習,促成私人補習風氣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