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少金認為,近一兩年間本澳自殺率持續高企,接近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自殺警戒線,當中年輕一代因情緒困擾產生的輕生觀念較嚴重,在父母庇護的“溫室”生長下抗逆能力低。不少青少年亦習慣在互聯網等虛擬世界溝通交際,即使遇到挫折、失意,亦不願意或不善於與身邊人溝通傾訴,以致負面情緒未能及時紓緩,且漸趨嚴重。長此下去,這批未來社會生產力的情緒壓力將成為影響社會持續發展的負面因素,現實情況需要喚醒學校、社區及政府共同關注。
生命教育納正規
她分析,自殺學生留有遺書,顯示行動經過細緻鋪排,最終仍覺問題無法解決,才有如此極端的行為。雖然自殺的徵兆並不容易預見,但事件對教育界仍有警示作用。近年備受學校重視的心理輔導及生命教育內容不能鬆懈,且有納入正規課程或校本課程框架的需要。此外,要更好地發揮各校德育小組的效用,關顧學生的情緒、行為,及早發現高危一族,杜絕悲劇發生。
何少金指出,本澳教育面對留級率高企的嚴重問題,當局應藉制訂“十年規劃”的契機,檢討現有課程設置是否有益學生身心成長,想方設法消除“幼稚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等超前教育或精英教育的理念,以免加重學生壓力。考試前夕學生壓力尤甚,為此教師需要做好紓緩壓力的工作,培養良好的考前習慣,勸諭學生勿臨渴掘井。
駐校社工壓力大
何少金認為,政府資助設服機構派駐的駐校社工名額不足,社工僅能應付集體性活動,無法很細緻地介入個別案主,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何少金亦稱,平均一名駐校社工需同時跟進逾三十宗學生個案,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難以及早察覺學生心理困擾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