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本澳特殊教育(書面質詢2011.5.20)

      “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諮詢稿中對本澳的特殊教育闡述不足,缺乏清晰的發展路向,令特殊學校的師生和家長失望。現時,澳門的特殊教育分類為三種:融合班、特殊教育小班、特殊教育特教班,雖具一定系統,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正視和解決。就“十年規劃”制訂之機,特區政府有必要對本澳特殊教育作出審視、反思,尋求發展方向。
        在融合教育方面,教青局現時將身體機能障礙、智力範圍屬於臨界智力、自閉症、過渡活躍症、特殊學習困難或長期且持續性的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定義為“融合生”。現時全澳約有四百二十多名融合生融合生在普通班級接受教育,與正常同學一起學習相同的內容,教師會因應融合生的特殊需要而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但是,有家長批評,當局推行的融合教育只推其形,未盡其實。
普通學校的行政人員和教職員對融合教育的認知參差不齊,教師即使接受了政府相關的培訓,但仍難以應付融合生所帶來的工作壓力及心理負擔。有些老師對融合生並沒有作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調整,仍按傳統方式教授,導致融合生難以適應。對於智商臨界、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教師坦言這樣的融合班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融合生與“普通生”的學習起點不一樣,教師在課堂上很難兩面兼顧,往往顧此而失彼。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足夠時間照顧融合生,只能靠課後補課,工作量根本不會因為學生人數少而減少。如果一個班存有兩三個不同情況的融合生的話,老師的工作負荷將會增長兩三倍,難以保證教學質量。作為澳門唯一的職前教育培訓場所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僅被列為選修課程。有選修過課程的教師指出,從中僅學會判別特殊學生的種類及發病的基本常識,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幾乎空白。而當局舉辦的培訓課程學額少,未能滿足有志進修的教師的需要。可見,特教的師資培訓和課程設置實有改革的必要。
融合生的情緒和心理輔導對推行融合教育最終成功與否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儘管近年來當局不斷調節學生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但對存有融合生的學校來說,輔導員的數量仍不足夠,素質有待提升。一至兩名的輔導員要負擔包括融合生在內的全校學生的輔導工作,任務非常繁重,他們對融合教育也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輔導效果大打折扣。
對於輕度智能不足或長期且持續性嚴重情緒行為問題,學習困難的學生被安排在特殊教育小班就讀,目前共有學生103人,分別就讀於二所公立學校。有子女就讀特殊教育小班的家長表示,孩子的功課壓力大,學習的科目和教科書基本上與正規教育沒有差別,功課、測驗又多,教師未能給予學生較大的遷就與輔助。現時特殊教育缺乏教學框架指引,系統性不足,不利孩子成長。
現時就讀特殊教育小班的學生只能讀到初中三年級,家長一直企盼政府能開設高中課程,發揮承接初中基礎教育及為學生準備持續學習的功能。但有關課程的定位如何,是否真正符合學生、家長的需求,這都是家長們所關心的。
早期治療對特殊教育兒童相當重要,如能把握早診斷、早評估、早計劃、早教育,對學生發展事半功倍。但目前在校學生一旦被懷疑身心存在障礙,由駐校心理輔導員進行跟進、推介到諮詢、評估到正式有結果,往往一年半載,因而可能會白白錯過了矯治的黃金時期。還令家長感困擾的是,由於自身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往往在子女評估過後仍對其情況一知半解,無從輔導。當局雖設有特殊兒童評估服務,可惜相關領域的治療師人手不足,難以作對口治療。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據知當局於2010/2011學年已開展特殊教育專項評鑑工作,請問有關工作進展如何?配合教育理念是好的但在多個國家地區推行仍未見有成功經驗,當局會否獨立為融合教育作一專項評鑑,以檢視其推行的成效?早前,當局表示計劃下學年創造條件為特殊教育小班初中畢業生開設高中職技延伸課程,請問該課程內容如何,是延伸原有初中課程還是另一個教階的開始?課程的開設前有沒有廣泛諮詢相關家長意見?
 2.隨着《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的實施,特殊教育在師資需求方面有所增加,而目前特殊教育的教師質素參差情況下,請問當局,在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上有何新的考慮?會否增設培訓途徑,如與外地高等院校合作,為本澳開設更多更具實踐性的特殊教育培訓課程,讓更多特教老師和輔導員進修呢?
3.當局如何做好特殊教育的社區宣傳和提高支援服務水平?針對特教孩子從排期到評估需時逾年,可能因而錯過矯治的黃金時期的情況當局有什麼措施縮短診斷與評估的時間呢?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何少金
2011年5月20日
 ----------------------------------------------------------------------------------------------------------------------------------
【政府回覆】
            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規定所有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規定“特殊教育旨在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合其身心發展的受教育機會,以協助其融入社會、發揮潛能、彌補不足及參與就業”。特區政府根據上述理念與要求,多年來不斷從教育規劃、資源投放、課程發展、評估服務、師資培訓以及支援網絡等方面採取積極措施,促進特殊教育的發展。未來將繼續努力,為特殊教育的學生及家長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開展專項評鑒,全面規劃特殊教育的發展
         本局歷來將特殊教育視為澳門非高等教育系統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份,在《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初稿中,不僅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診斷、個別化教育及相關服務,讓相關的家長及教師得到更充足、有力的支援,而且未來要進一步推進資優教育的發展。另外,考慮到特殊教育在本澳已推行多年,為全面檢討何分析特殊教育的新需要,本局於2010年12月委託香港教育學院進行“特殊教育專項評鑒”,有關評鑒報告預計將在2011年內完成,相信其建議將有助於進一步促進本澳特殊教育的發展。
不斷促進特殊教育課程的發展
         發展科學的、符合學生需要的特殊教育課程,是特殊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礎。為此,本局非常關注特殊教育課程的發展與不斷完善。本局自2008年已開始籌劃特殊教育小班初中教育階段之後的延伸課程,以幫助已完成初中階段特殊教育小班的學生進一步擴展其專業技能。在參考鄰近地區的經驗及徵詢專家學者、學生家長及前線教學人員的意見後,有關課程的籌備工作已大致完成,並將於2011/2012學年正式在中葡職業技術學校開展,相關資訊以已全面向即將升讀該課程的學生家長講解,目前本局正就課程落實中的一些細節作準備。該課程除了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外,亦加入生活教育與職業技術培訓等元素。另外,本局亦高度重視其他各階段特殊教育班課程的發展工作,目前正收集鄰近地區的相關資料,分析研製課程指引的可行性及方向。
持續優化評估服務及對融合教育的支援
        本局近年一直努力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及時、有效地評估服務,相關措施包括聘請不同語言背景的專業人員、發放評估指引,以及努力縮短輪候時間等,以避免學生錯過接受適切教育或治療的黃金時期。為進一步縮短接受評估服務的時間,本局將調整現有評估服務的模式。在新的評估模式下,未有學位的學生預計可於兩至三個月內獲得初步的教育安置建議,而正在就學的學生則可於四個月內獲得初步的教育安置建議。
        融合教育在世界範圍內已被證實是實施特殊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對於學生較好地適應正常的學校生活以及未來融入社會,都有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為此,本局在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都努力促進融合教育的發展,目前融合生已接近500名。同時,本局一直努力為教導融合生的普通班教師提供支援,2006/2007學年開始在公立學校增設駐校“資源教師”,2010/2011學年起在7所私立中文學校的小學教育階段試行巡迴支援服務計劃,邀請特殊教育學校派出資深的特殊教育教師,為學校提供密集式的支援服務。2011/2012學年此計劃將擴展至更多參與融合教育的學校。
發展系統的師資培訓課程
         本局高度重視特殊教育的師資培訓,近年有計劃地開展了一系列特殊教育教師以及融合教育教師的培訓。在特殊教育教師方面,本局自2004年開始就開辦了系統的特殊教育教師證書培訓課程,包括特殊教育證書課程、特殊教育證書課程延伸班及特殊教育證書補充課程,完成培訓的教師達90人,本局未來將探討由高等院校定期開辦特殊教師培訓課程的可行性。在融合教育教師方面,本局自2005/2006學年開始每年均定期開辦融合教育證書課程(30學時)、資源教師培訓課程(100學時),已完成培訓的教師分別達480名和69名;同時,本局亦持續開辦各類專題工作坊,包括:自閉癥、特殊學習困難以及過度活躍癥等不同類別的專門培訓。上述措施有效提升了特殊教育相關教師的專業能力。
加強對特殊教育的宣傳與家長的溝通
        多年來本局透過多種途徑,包括構建網上平臺,製作特殊教育家長手冊以及各類不同主題的宣傳單張,不斷加強對特殊教育的宣傳,一方面為家長及學校提供有效、及時的資訊,同時亦向他們宣導特殊教育的理念及政策。本局每年還與社會工作局等政府部門及民間機構合辦“國際復康日系列活動”,以提升社會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認識及接納。
         本局還十分重視與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家長的溝通,並加強對他們的支援。一方面,透過多種途徑收集家長對特殊教育的意見,包括每年有關家長組織舉行會議,以訂立更切合學生及家長需要的政策及措施;另一方面,本局因應家長的需要定期為他們舉辦專題講座,讓其瞭解子女的需要,並學習相關的管教技巧。
        未來本局將以促進教育平等何提升教育素質為原則,繼續優化特殊教育的師資培訓、課程發展以及各項服務,進一步提升融合教育的有效性,並積極發展資優教育。

教育暨青年局
   梁勵 局長
201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