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議程前發言2011.4.18】

        早前,本澳十七歲中學生跳樓而亡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近幾年青少年屢屢出現心理失常和行為偏差的個案,事非偶然。據報道,澳門學生因精神健康求診人數趨增,顯示出本澳學生情緒病及精神健康問題愈趨嚴重。
一、積極應對日趨嚴重的青少年情緒困擾問題
    澳門青少年學生在甚麼地方出了問題呢?鮑思高青年服務網路表示,輔導個案集中在小學五、六年級及初中學生,分別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部分情況嚴重。2006《澳門大專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顯示:澳門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症狀普遍較多,部分學生有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等症狀,涉及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係、飲食睡眠等方面。而有鬱悶迷茫情緒學生的現象更為普遍,部分學生面對挫折更顯得無所適從。由此可知,澳門不少學生在小學到大學階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澳門青少年學生情緒困擾表現在甚麼方面呢?《中國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二○一○年調研報告》指出,學業、家庭、人際關係對學生情緒影響極大。澳門青少年也存在著類似的情緒困擾。據資料顯示,近年本澳自殺率持續高企,已接近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自殺警戒線,不良風氣在青少年間蔓延的現象,必須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共同謀求應對之策。
二、全方位多方法地促進青少年精神健康
    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責任。我們常說要為澳門培養各類型人才,把著力點放在學生技能與能力的培養上,卻小看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工作開展得很不到位。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學生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必須全方位多方法地解決青少年學生嚴峻的精神及心理問題。
    (). 從社會風氣方面著手
    長期以來,社會對情緒問題認識不足,相關的防治措施十分缺乏,很多人對精神和情緒問題存有誤解,甚至是歧視。對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就算出現問題也害怕接受輔導治療,擔心因而被人標籤,所以很多時候只能獨自承受或選擇逃避。這種認識上的錯誤是長期形成的,隨著社會問題複雜化程度越高,人的精神壓力也越大,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出現情緒困擾。在自我保護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上,青少年學生是弱勢群體,因此,促進他們健康成長便成為整個社會的責任。在社會保護的層面上,首先就要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風氣,社會各界有責任做好相關的宣傳教育工作,不歧視心理病患者,增加解壓渠道,拓展社會支援網絡。傳媒在宣揚正面信息,樹立社會正氣方面有很大的責任和力量,希望多發揮作用。
    (). 從政府政策方面著手
    政府必須加快推動教育改革的步伐,藉制訂《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的契機,明確德育政策,優化課程設置,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才能,減輕學生不必要的學業負擔。現時政府對學生採取心理輔導一般是事後式的補救,對事前預防的宣傳教育工作做得較少,教青局的“校園危機事故支援小組”其實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我想,危機小組是否可與德育中心進行合作,加強調查研究,掌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及其發展趨勢,共同開展青少年學生精神心理諮詢和輔導工作呢?此外,一方面駐校社工的人手和專業水準均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最終還是要依賴教師的力量。接觸學生最多的是教師,如果教師沒有適當的心理輔導知識和技巧,很容易弄巧反拙。所以,政府在對教師進行培訓時,很有必要增加心理輔導等方面的課程。青少年文娛體育活動空間不足也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因素之一,教育界和市民因此經常抱怨。其實,藉著現時舊區重整之機,政府是否可以考慮留出一些空間建設公共文娛體育設施呢?
(). 從學校教育方面著手
現時,澳門普及教育已基本完成,學生應該接受全面教育,過分強調超前教育、精英教育,對學生的智力和心理發展大為不利,學校必須改變以背默為主的填鴨式應試教育,大力發展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促進學生品德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滲透品德教育的元素,特別在公民課中加强生命教育、性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的抗逆能力,引入多元評核制度,以學生學習態度、表現來評核學生的品行。值得一提的是,本澳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一般較少涉及品格培養,我認為很有需要加强。據pisa測試結果分析顯示,澳門師生的疏離感十分嚴重,值得關注。現今師生都面臨著沉重的壓力,緊張的學習生活接踵而至,壓得師生喘不過氣,導致師生間缺乏足夠的心靈溝通。因此,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有教無類”的學生觀,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與職業素養,提升其教學管理能力,構建心理彼此相容、心靈互相接納、和諧融洽的新型師生關係則成為現時本澳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 從家庭教育方面著手
作為家長,應關心子女各個成長階段,適時並主動與子女溝通,分享子女的苦與樂,避免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子女,更不應以物質替代親子間的愛和關心。家長還須經常與學校保持良好溝通,了解子女的學業情況,不要只着重他們的考試成績,不要給予過多的學業和升學壓力,而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一旦發現子女的精神狀態異常,應及時採取適當的輔導措施。
總而言之,全社會要建立正確面對心理問題的意識,各方形成合力,促進本澳公共精神健康建設,使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