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粵澳教育合作 加快本澳人才培養【議程前發言2011.3.23】

自今年36日粵澳簽訂《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後,標誌著粵澳合作邁向新台階,尤其藉“橫琴新區”共同開發,抓住此機會,結合國家「十二五」規劃賦予澳門經濟發展定位,兩地攜手共同打造世界級新經濟區域。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此期望甚殷,擺在眼前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把澳門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支持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澳門現時的人才培養制度,是否能培養出配合澳門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呢?《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以旅遊、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金融等為合作重點,強化新興產業。透過區域合作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本地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就業出路和學習機會。過去的十一年,本澳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遠遠追不上經濟的急速發展,社會所需的各類人才,因此本澳的教育水準實有提升的必要。基礎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石,目前中學留級率偏高,中學教育階段完成率只有65.9%,這意味著有近三成半的學生被淘汰,過早離開校園,這不利於澳門人才的培養。如若不改變現有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學習評核機制,教師的教學方法,勢難扭轉現今的教育成效。藉《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簽定,正好給澳門教育一個發展機遇,有必要加強兩地教育培訓的合作,在推進高等教育和科研合作,師資隊伍的培訓,職業培訓等方面都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區域合作的同時也意味著競爭的存在,本澳現時在旅遊、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等產業的人才培訓上明顯不足,如果本澳要在橫琴開發中取得成績,首先就得及早培養相關的人才。現時合作開發橫琴的政策、土地資源、資金等條件已初步具備,如果澳門在人才培養上還不加大力度,那麼在區域合作的激烈競爭中,澳門人將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澳門現時有個別高校已開設了旅遊、會展、中醫藥等課程,但質和量是否能應付未來發展的需求呢?對於人才進入相關產業園區有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呢?如本澳基礎教育在藝術教育方面主要以專題活動、工作坊的方式向青少年灌輸知識,許多學校在高中階段更把音樂、藝術教育作為選修科,在高等教育方面亦缺乏完備的課程設置,這無疑窒礙了本澳文創產業人才的培養,政府應在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上有所考慮,在基礎教育啟發及培育學生的相關素質為文創產業奠定基礎,以高等教育繼續深造,專項培養,通過繼續教育來做應變補缺等對策,完善本澳文創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澳門的職業教育長期受制於城巿規模及沒有完善的高等職教體系,由於資源、設備、市場等因素影響,澳門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着很大的改善和發展空間。因此,我建議特區政府應主動與廣東政府聯繫,形成固定的合作機制,充分利用雙方優勢互補,推進粵澳職業技術教育往更深層次地合作和發展。此外,建議特區政府儘早研究或推動本澳民間培訓機構開展與橫琴開發及粵澳更緊密合作相匹配的人才培訓計劃,因應區域合作和產業發展需要,培育和提高澳門居民參與區域性人力市場競爭的能力和素質。
隨著“框架協議”的逐步落實,粵澳兩地教育的合作和融合必然進一步加強,雙方十分憧憬藉此提升兩地的教育質量。澳門政府和教育界如何把握機遇,為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培育各類人才,值得深思和研究。特區政府十分重視粵澳教育合作,也深明當中的重大意義,但是,在具戰略意義的“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諮詢文本中,卻對粵澳教育合作輕描淡寫,缺乏實質性的內容,不免使人疑惑,希望政府教育部門能作相關說明。我認為,雖然“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的諮詢期已過,但因應粵澳教育合作新的發展形勢,特區政府有必要就教育十年規劃作第二次諮詢,以完善當中的不足,真正培養出澳門發展需要的多元人才。
「十二五」規劃及《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給澳門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本澳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是落實計劃的關鍵。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科學整合社會資源,抓住機遇,銳意改革,努力開拓本澳人才隊伍建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