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社會發展需要,政府推出“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公開諮詢,為期兩月,現已進入最後階段。“規劃”作為“教育興澳”、“人才強澳”的戰略部署,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全社會樂於看見澳門教育有更好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就此紛紛進行熱烈討論,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本人作為教育界的一員,藉此機會談談個人意見。一、培養社會需要的本土人才
“非高等教育十年規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明確把澳門學生培養成怎樣的人。因為歷史和傳統等諸多原因,澳門學生較之於鄰近地區,其知識、能力在某些方面相較遜色。“規劃”實施後,將給澳門學生帶來甚麼實質性的改變?他們在知識結構、綜合能力、個人修養等方面將達到怎樣的水平?所培養的人才在澳門有甚麼發展前景?優勢在哪裡?能否迎合社會的實際需要?政治定位如何確立?這些問題,必須要在規劃中有清晰的意向和描述。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設想,澳門將定位發展成為國際旅遊休閒城市,我們培養的本土人才,能否帶領社會克服現時經濟產業單一的缺陷,朝多元發展的道路前進,是“規劃”要解決的重中之重。我想,只有抓對人才培養的核心,才能在促進澳門教育發展的同時,實現“教育興澳”的偉大目標。
二、明晰教育發展策略
在“規劃”諮詢文本中,特區政府吸納了社會人士和教育界的不少意見,具針對性地制訂了一些方案和措施。這些方案和措施一旦切實執行,相信必定能解決不少現存的教育難題。但是,解決了現存的教育教學難題並不足夠,總不能老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炒現賣。“規劃”要落實願景與目標,必須體現政策的系統性、針對性、操作性、前瞻性、發展性,以及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協調性等。澳門要發展,便要順應時勢,制訂全球化下的教育品牌發展策略,發展本澳多元教育的優勢,發掘自身特色,增強區域教育的競爭力。
三、落實“規劃”的實施與監督
“教育十年規劃”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實施難度大,必須要制訂詳細的方案和措施。“規劃”中應該就各個階段目標、實施流程、方法措施、成效指標、人力資源分配、監督機制、反思調整機制等有所描述,讓社會、教育界、家長進行有效的推動和監督,順利、有序地實現既定目標。
四、對學生作全面的能力評估測試,分析優勢和不足
自從澳門參加pisa能力測試後,其成績成為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從中發現了不少存在問題,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怎樣全面了解全澳中、小學生的學力和能力,以作為制訂“教育十年規劃”的依據,需要認真研究。我認為,政府應及早制訂學生能力評估機制,定期對學生作全面的能力評估測試,重點收集學生在中、英、數三科能力測試的數據,綜合研究,分析本澳學生的優勢和不足之處,作為制訂和施行“規劃”的重要參考資料。
五、急需解決的問題
1.建立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規劃”中就非高等教育投入提出“確保一定的增長速度”,將其在政府公共總開支所佔比例“提升至理想水平”。但是,怎樣的增長速度才是合適,非高教開支要提升至怎樣的水平才是理想?顯然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現時非高等教育在政府公共總開支所佔的比例約為百分之十,我認為,參考發達地區的投入,澳門有條件把比例逐步調升,希望政府能根據澳門的經驗和社會發展狀況,與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商討,訂立具體的指標,跟上國際水準。此外,在現時財政充裕的條件下,政府應撥一定數量的儲備予教育發展基金,以保證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投放,從機制上確保教育經費的足夠投入。
2.逐步解決高企的留級率。澳門留級率持續高企,2008/2009學年小學和中學留級率分別達5.2%和10.5%,初中階段更高達13.9%,情況令人擔憂。“規劃”中明確提出將“降低留級率”作為學校與教師提升教育質素的努力方向,極富前瞻性。但是,降低留級率要在政策、法律的支持下,在保證教學質量、完善評核體制、減少應試教育、發揮學生個性專長的前提下逐步進行。絕不能為降低留級率而降低教學要求,在“規劃”中應明確有教育質量保證的機制。
3.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規劃”中應有所體現。我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只有具備基於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才能實現教育資源以及其他因素的公平分配,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因此,“規劃”除了保障所有學生依法接受教育外,還要加强對辦學條件差,資源匱乏的私校的支援,提升軟硬件實力,縮短各校間軟硬件的差距,使每間學校的學生能在公費教育下擁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條件。
4.建設優質穩定的教師隊伍。“規劃”中須做好對教師的各種規範和培訓,配合即將制訂的“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和已實行的“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及教學助理員職程制度”;對教師要有所要求,明確目標,給予持續培訓;加強教師隊伍職業道德的建設,引入評核機制,增強教師提高師德修養的自覺性;有針對地創設教師激勵制度,訂立具體措施;逐步拉近官、私校教師的待遇差距;制訂退休教師生活保障機制;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社會地位。“規劃”的實行,要促使教師成為最優秀的職業之一,也是最多人才願意投身的一個行業。
現時,“非高等教育十年規劃”公開諮詢即將結束,教育發展問計於民,希望社會各界繼續提出寶貴意見,集思廣益,政府市民共同合作,為促進非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