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成績早前公布,全球六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十五歲學生參與能力測試,本澳有近六千名十五歲中學生參加,澳生數學、科學素養發揮穏定,在統計上顯著地高於測試地區的平均水平,惟澳門閱讀素養能力排在廿八位,低於參與測試地區的平均水平。報告顯示,澳門學生閱讀素養低下,主要反映在對閱讀材料的“反思與評估”能力低下,即判斷訊息真偽、歸納正反結論等能力遠較上海、香港等地學生遜色。被評定為閱讀能力低水平的澳生比例,在過往三屆測試中不斷擴大。
成績公布後,社會引起一定迴響。不少朋友擔憂,澳門學生的閱讀素養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將來如何與世界競爭?加上近年特區政府已經向教育投入大量資源,雖然仍未達至兩項國際指標,畢竟增幅亦算可觀。可是在較高的投入下,為甚麼PISA的結果仍然不盡人意呢?這是值得深入分析的問題。
當全澳市民對於PISA成績不滿的同時,應該先要認清教育是一個持久但有效的過程。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因為一個國際測試結果就否定如今的教育和相關的政策。我們應該回溯五年前,生活素質研究調查中心公布了一項全澳市民生活素質的調查報告,研究指出澳門市民,包括年青人的閱讀風氣不佳,超過五成的受訪居民是從來不閱讀,社會上一片呼喚提倡閱讀的風氣。教育當局有見及此,自2006學年起,便開始制定相關的教育政策,包括加大資源投入,資助全澳學校有計劃地設置或完善圖書館,增購圖書庫存,亦資助各校聘請閱讀推廣員協助教學,其後又為全澳學生提供三文(中、英、葡)的網上練習平台等等,這些與閱讀相關的政策,應該理解為閱讀改革的第一步。
但是,即使如此,短短的數年光景,想要把上述提到的政策立即轉化為PISA的實際成績,這明顯是不合道理的。眾所周知,發展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是在0-9歲這個年齡階段,9歲是一道分水嶺,9歲以前如果不能打好閱讀基礎,培養基本的閱讀能力,亦即學會閱讀的階段,9歲以後即使如何補償,都無法彌補9歲前的不足和空白。9歲以後,兒童的閱讀能力已經轉變成從閱讀中學習的階段。因此,基於以上的原因,3年的閱讀政策,無助澳門的15歲青年提升PISA的閱讀成績,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相反,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放在未來,真正能夠檢視澳門的閱讀改革的成效是在9年之後,因為PISA的測試每三年進行一次,每次針對一項能力作為重點考察。9年後再次測試閱讀能力之時,就是我們過去幾年以至未來幾年閱讀政策的“成績表”。
但這次PISA的結果,其實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1. 讓我們了解本澳15歲的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從國際比較中尋找合適的“他山之石”。
2. PISA是一個較全面的學能測試,除了試卷外,學生、教師、學校和政府教育機關,都需要填寫問卷,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蒐集與學生閱讀能力相關的數據和資料,讓參加的國家或地區從測試中尋找閱讀教學改革的方向。
3. 從完整的測試結果中讓我們思考如何進行相關的課程改革,如何把閱讀的元素滲透在日常的教學上。
有見及此,我建議:
1. 政府教育當局應該善用PISA測試的完整結果,擔任主導的角度,整合民間不同的力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與閱讀相關的研究,並就研究結果有針對性地展開相關的課程改革。
2. 在現有的與閱讀相關的教育政策的基礎上,根據PISA的整體結果,正式邁出澳門閱讀改革的第二步。就課程改革、教師的教學技巧等方面開展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
3. 適切地向澳門教育界,包括學校行政團隊、教師團隊提升進修課程,尤其是教師團隊,因為在過去數年的與閱讀相關的教育政策中,教師一直未曾“入局”,因此,在未來的閱讀教育改革中,教師團隊不單止需要參與其中,更應成為主力。
4. 要及時檢討相關制度:①例如閱讀推廣員制度已經施行四年,要進行檢討,並且把其中一些問題,如職責範圍、合理待遇、專業資格等進一步釐清,以鼓勵其士氣。②“每日一篇”網上閱讀計劃推行已三年,有必要檢討其成效,尤其注重閱讀的質量及加強管理與指導。
5. 加強家校合作,開展家長閱讀教育,推動“親子共讀”計劃,培養幼兒早期閱讀興趣。
6. 利用社區閱讀資源,鼓勵家長、學生多使用公共圖書館,加強社區的閱讀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