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推進粵澳合作新局面(2011.1.19)

一、提出建議的原因
今日的廣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職業技術教育大省。《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性發展目標,我省應積極尋找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不足,制定具針對性、發展性的職業技術教育政策和措施。
2009年,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招生79.7萬人、在校生185.5萬人,兩項指標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同年,全省高職高專院校招生23萬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總數的一半以上;在校生61萬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46%;畢業生17.5萬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57.9%。從數據可知,我省近年在職業教育領域內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然而,我省職業技術教育仍落後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變化的形勢,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城鄉職教發展不均衡,職教政策未能更好向落後地區和三農產業傾斜。550萬富裕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使之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技術力量,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我省職教在規模遠遠迅速發展的背後,顯現的是內涵建設不足。正由於內涵建設程度不高,以致“職教”深度發展出現瓶頸:其一,生均資源不足。以中職教育為例,伴隨在校生人數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去年,我省中職院校(不含成人中專、技校)生均校舍面積只有12.79平方米,比2002年下降了近40%;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下降到3366.72元,只有上海的一半。高職院校也不容樂觀,去年我省高職院校占地面積缺口326.85萬平方米,而圖書缺口更高達990.61萬冊。其二,師資隊伍總體素質不高,專任教師數量不足。至2008年,全省中職學校共需專任教師和教輔人員5萬人,但實際教師數量僅有3.7萬人,生師比由2002年的18.41上升到2008年的26.21,這離國家要求2010年達到161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其三,我省各級財政撥發的預算內教育經費在職業教育方面投入不足。據瞭解,從2002年到2008年,中職教育預算內教育經費199.05億元,不足同期整個高中階段預算內教育經費的三分之一。此外,生均撥款制度未落實也成為職教的“老大難”問題。據統計,全省尚未落實地方配套的縣(市、區)36個,占總數的30%
二、建議和措施
()創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理念,改變職業技術教育是二流教育的觀念,落實以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強化職業教育特色,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加強技能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構建特色鮮明、活潑開放和規範發展的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建立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職業技術教育占整個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切實解決各地區生均撥款問題。政策和資源調配有效地向落後地區和三農產業的職教傾斜,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人才。
()增加職業教育資源投入,制訂全省各級政府規劃、設置、建設、改造和管理職業院校的標準,對生均校舍面積、教學設施、圖書館等配備標準作明確規定,進一步深化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改革,重視學校的內涵建設。
()建設一流充足的師資隊伍,制訂短中長期的教師培養政策,切實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以確保我省未來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積極推動粵澳職業技術教育合作新局面,互補優勢。具體建議如下:
(1) 澳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受制於城巿規模及沒有完善的高等職教體系,由於資源、設備、市場等因素影響,全日制高中職業技術教育在校人數僅有1200人,約佔高中學生的7%左右,比例嚴重失衡,澳門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着很大的改善和發展空間。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區將建設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藉著粵澳合作熱火朝天的契機,我省應主動加強與澳門政府和澳門職業技術學校的聯繫,形成固定的合作機制。利用我省職業技術教育良好的軟、硬體設備和校企合作模式,支援澳門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提升教育的質量與水準,為澳門培養社會所需的各類技術人才。
(2). 粵澳職教合作很長一段時間僅局限於參觀互訪及交流研討等活動,在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粵澳職教深層次合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澳門吸取了中西方職業技術教育的經驗,有着巿場及人才管理的優勢,澳門政府早年在博彩業、旅遊會展業、酒店業、品牌零售業、餐飲業等服務行業投入不少資源以培訓人才,在服務業的職業教育領域也取得了相當的經驗,一些院校的課程也與國際相接軌。我省可利用澳門這一優勢,促進兩地在旅遊、會展、服務等行業的交流合作。適度開放兩地的實習基地,建立“交換生計劃”,交叉互換實習環境,各取所需,滿足兩地學生的實際需要。我省有着土地及人力資源的優勢,充分利用雙方優勢互補,粵澳職業技術教育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有著廣濶的前景:
   (3)建立粵澳職教生產實習基地。職業技術教育應為勞動力巿場提供基本功扎實、能力強、技術嫻熟、崗位適應期短的各類人才,故職業技能訓練在職教課程體系中尤為重要。澳門地域小,經濟體系特殊,在開展職業教育過程中,教學實習和生產實踐遇到了很大障礙,在尺金寸土的澳門,要建立學生的教學實習和生產實踐的基地難度很大。通過粵澳合作,資源互補,建立一個企業化管理、產教結合的粵澳職教生產實習基地,對發展兩地職業技術教育和提高兩地畢業生素質很有好處。
建議在我省合適的地方(如珠海)建設能夠兼顧多專業、多工種、多模塊教學群的生產實習基地,集中地、具規模地安排生產群和產業群,滿足各專業教學的需求。企業化管理和產業化結合,為學生提供單崗及崗位群,有利於培育具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生產實習基地將能夠把職教資源綜合運用,便於提高效率,增加效益,亦利於融合粵澳兩地職教管理經驗,開拓新思維,走出一條生產教學相結合的職教新路。
 (4)建立粵澳職教集團。職業技術教育規模化及集團化運作是當今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考量我省與澳門職教現狀,創立粵澳職教集團很有好處,一是完善兩地高等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合理對職教實施集群教育(第一產業群、第二產業群、第三產業群);二是整合資源分配,把零散的職教場所投資、實驗及實習設備投資,整合為集群投資,能夠節省資源,提高經濟效益;三是能夠合理分配場所,提高設備的使用率,對加強學生的技能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質素起着至關重要作用;四是職教集團化有利於洞察巿場,科學地設置專業,安排教程,為勞動巿場輸送緊缺的專業人才。
  (5)粵澳合辦職業技術教育高等院校。在澳門沒有完善的高等職教體系,以現時較具代表性的中職教育為依托,或提升或擴展,粵澳合作開辦一所可以實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機構,開辦多層次的學歷教育、職前培訓、在職培訓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側重於澳門勞動力巿場,為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培育各類人才。場地及師資不足可以依賴廣東作後盾,經費及管理粵澳協商尋求解決辦法。
在改革實踐中,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最重要的,面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模式改革和前所未有粵澳合作的機遇,摒棄舊觀念束縛,尋求大膽嘗試,粵澳職業技術教育合作定可互補雙嬴。第十屆廣東省政協委員
  何少金
2011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