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托兒服務質素 關心幼兒健康成長【議程前發言2010.5.20】

近幾年,隨著澳門出生人口持續增加,雙職工家長現象普遍,社會對托兒服務的依賴日增。早前發生的北區某托兒所門外大批市民深宵輪候報名事件,引起了社會熱論,托兒服務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資料顯示,全澳現有托兒所32間,能提供3,548個名額。但本澳過去三年年均出生人口達四千多人,學額明顯不足。社會的評論焦點都放在托兒學額不足的問題上,先後提出了不少建議,其中以增設托兒所、增加現有托兒所每班的入托學額最為家長認同。社工局隨即表示將修法調升每班托兒名額、搬遷擴充、隨公屋興建逐年增加各區的托兒額,預計至2013年共可增加1231個托額,屆時全澳托額共4,700多個。無疑,增加各區的托兒額是解決問題最快捷可行的方法之一,但是否這就能完全解決問題呢?
本人認為有幾方面值得特區政府和社會關注、思考:
1.徹底解决托兒資源分佈不均問題
    現時澳門離島僅有四間托兒所,提供約360個托兒額。實際上,澳門離島人口已逾七萬,托兒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已困擾離島家長多時。很多離島家長被迫要安排子女跨區跨海入托,每天往返接送既花時間又費精神,感到十分疲乏。一部分家長因此而搬回澳門半島居住,雖然解決了個人燃眉之急,卻為本已超負荷的澳門區托兒服務增加負擔和壓力,最終只能出現不正常的“學額争奪戰”,造成惡性循環。特區政府必須清楚認識到增加各區的托兒額只是治標的方法,及早制訂政策規劃才是治本良方。以往特區政府的人口政策不明確,缺乏具前瞻性的總體規劃,社會設施跟不上社會發展和市民需求,托兒資源分佈不均便是一例。
   本人認為,當前特區政府應分兩部走解決問題,一是適當增加各區托兒額,特別是離島區。二是盡快研究制定具前瞻性的人口政策和教育藍圖,使有充足學額和優質資源提供給適齡兒童。隨著本澳新填海區建設逐步落實,粵港澳深化合作加速同城化進程,澳門的人口和教育資源將發生新的變化,如不未雨綢繆,及早準備,勢必會產生更多新矛盾。特區政府在此問題上應該扮演規劃者、推行者、扶助者的角色。
2.提升托兒服務質量
    據悉,全澳32所托兒所中有20多所受政府資助,但政府對托兒所的財政津貼有限,資助面也很狹窄。各托兒所在資源和環境設備上的差異很大,保育員素質也參差不齊,服務質量難有保證。隨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托兒所教育與保育要求不斷提高,托兒所需要聘有一定數量的具師範學歷的幼兒教師,但是,具資格的幼兒教師大部分只願意在幼稚園任教,加上托兒所保育員的工作時間長、假期少、壓力大、工資待遇條件相對較低,難吸引年輕人入行。托兒所要招聘合資格的保育員顯得困難重重。事實上,現時一些保育員的學歷只有高中程度,甚至是初中程度。試問,如此參差的保育環境和師資素質如何提升托兒服務質素?
特區政府07年在答覆議員質詢時這樣寫道:“增加對資助托兒所的財政津貼,協助其提高各級人員的待遇條件,亦會特別資助托兒所增聘具師範學歷的幼兒教師,並提升對該級人員的津貼水平,同時深入檢視托兒所各級人員的培訓需要,制訂標準化的入職和在職進修計劃,並將適當檢討托兒所服務人員的任職資格與編制安排,以便創設更佳條件協助托兒所及其服務人員。”三年過去了,惟情況尚未有顯著改善,我想,特區政府必須盡快檢討對托兒所的資助方式和資助金額,研究托兒所服務人員的任職資格,落實各項培訓計劃,以提高托兒服務的質量。
3.家長應更多負上照顧、教育幼兒的責任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古今皆然,於今尤甚。從争奪托兒名額一事中,我看到了現代父母對學校教育的重視,高興之餘,也看到了不足。據“澳門青年指標與趨勢分析2008 報告顯示,2003-2008年間澳門青年的初婚年齡持續下降,200813-29歲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為24.4歲,男性為25.4歲。經濟發展促使更多年輕人組織家庭,生兒育女,2006-2009年本澳平均出生人口達4500多名。本澳家長有年輕化的跡象,很多年輕的家長因缺乏育兒經驗,往往把照顧幼兒的重責全交給托兒所,這對兒童成長大為不利。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幼兒教育不能全依賴托兒機構,而忽視家庭教育。父母要為口奔馳,無暇照顧幼兒可以理解,但卻不能以此為藉口,忽視兒童的家庭需要,缺乏親子間的情感交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親子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特區政府為市民解決托兒額不足方面固然義不容辭,但在整合社會力量,促使全社會形成健康正確的育兒觀方面也是責無旁貸。希望特區政府、教育界、家長、社會各界人士能為幼兒成長多溝通合作,多創造平台,多探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