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世界標準,一個地區的65歲以上老人佔人口總數超過7%,或60歲以上老人佔人口總數超過10%時,即是「老齡化社會」。資料顯示,澳門65歲以上老人已達到總人口的7.7%,可見,澳門已成為老齡化城市。歐洲發達國家解決人口老化的方法之一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現時,澳門社會十分關注獲立法通過的新社會保障制度,期望藉此得到晚年退休後的生活保障。老年人終其一生積極工作,推動澳門社會向前發展,現在澳門經濟景氣,庫房儲備充足,特區政府應該且有足夠能力照顧為澳門建設立下功勞的老年人。雖然,新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民的晚年生活,但特區政府要做的工作還遠遠不限於此。本人認為,要使市民“老有所安”,“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安”就要從法制上得到保障,“老有所樂”就要從精神上和物質上得到滿足,“老有所為”就要從存在價值上得到肯定。簡單來說,既要在制度上保障老人的退休生活,又要發揮他們的餘光餘熱,借助他們的經驗和知識,為社會的發展繼續貢獻力量。
每年社會上均有不少在職人士,已屆退休年齡,政府必須下察民情,了解退休人士的實際需求。很多時候,退休人士需求的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滿足,更需要得到社會的關心、鼓勵和支持。必須形成一種尊長敬老的社會氛圍,讓市民覺得就算退休,也一樣能活得充實有意義,而不是被遺忘的一群。特區政府把很多資源都投放到社會保障系統中去,還大力支持民間社團開展老人服務,做法值得肯定。但是,對那些文化水平較高、具專業技能的退休人士,政府似乎關注不足。
以老教師為例,一些早年收入微薄的教師退休後生活仍十分艱苦,亟待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此外一些快屆退休年齡的老教師,一方面擔心在百物騰貴下,微薄的退休金不能支持他們的晚年生活。我們在收集“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意見的過程中發現,老教師對建立退休保障制度表現出高度熱情,從中可見他們的擔心和憂慮。另一方面是害怕退休後百無聊賴,自我存在價值逐漸降低。教師群體尚且如此,其他群體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實,澳門現時有一批知識充盈、教學經驗豐富的退休教師和老教師,可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作用,讓他們共同為本澳長者之終生教育獻出一分心力。另外,現時澳門的青年教師在整個師資隊伍中佔60%,比重很大。青年教師要迅速成長,除了透過自身努力累積知識外,還必須吸收前人的教學經驗,以此成長。退休教師和老教師亦能肩負起這個薪火相傳的責任,對提升年輕教師之教學技巧,有莫大裨益。綜觀以上兩點,本人認為特區政府教育行政當局應統籌這方面的工作。本人有以下建議:
1. 鼓勵老教師和退休教師總結教書育人的經驗,資助其結集出版,以補充本澳教師教育叢書數量和質量之不足。
2. 鼓勵和支援學校培養優師良師,發揮老年教師傳幫帶作用,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領班能力。
3. 支持學校成立老教師和退休教師為主的專家督導組,給年青教師進行隨堂聽課、示範課、課堂效能評核、教學工作水準評估等指導。
4. 樹立老教師模範,指導青年教師關心青少年成長,培養品德高尚的社會人才。
5. 由於澳門理工學院所辦之長者書院,廣受好評,唯學位常見不足,建議理工學院可與澳門各大社團合作,開設相關課程,以選修形式給長者先行報讀,修畢課程之學分,將成為日後入讀長者書院之分數。另外,課程也建議可聘請經驗豐富之退休教師和老教師開設其相關專業,藉以提升長者之學養。
在澳門人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特區政府應考慮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資源,創設機制,讓老年人才繼續為特區作出貢獻,發光發熱。
我認為,特區政府必須重視澳門社會老齡化的問題,在對策上,應就社會保障、醫療保障、養老方式、老人服務、康樂活動一把抓,並充份發揮退休老人的特點特長,調動積極性,適當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活動,使他們擁有美好、快樂、有意義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