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讓學生認識國家提升公民素養 加強國情教育獲支持

【澳門日報】2015.3.23


【本報消息】調查顯示本澳學生對國家認同感急降,中央官員及多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均提出要加強青少年國情教育。連日來社會出現應否加強國情教育的爭辯,昨日舉行的澳門論 壇亦出現兩派意見,有指加強國情教育是偽議題,是“政治任務”。但更多發言者認同需加強國情教育,需與時俱進更新相關教材,讓學生認識國家。
社會在變更新教材
澳門論壇昨日上午十一時假黑沙環公園舉行,探討國情教育問題。中華教育會會長何少金認為,教育會隨著社會而變化,中國的和平崛起,全世界均希望瞭解中國。作為國民一分子,沒有理由不去瞭解國情。目前,不少社團均舉辦不同活動,組織青少年到內地認識祖國,讓國情教育更多元化。
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認同澳門學生與內地學生有密切往來,菜農作為愛國學校,回歸後經常組織愛國之旅,帶學生到內地交流,學生感受甚深,不單感受到國家強 盛的一面,同時認識國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待改善,如黑心食品、貧困地區的生活問題等。社會在變,國情教育的教材亦要更新、優化,以及更多元化。
議員區錦新認為,本澳從來不缺國情教育,過去葡萄牙人在澳管治期間從未實行殖民教育,七○年代起華人教育就由澳門社團承擔,澳人對國家的瞭解完全不缺,國情教育根本是偽議題,何需加強?日後若更新教材時應由本澳自身編寫,要客觀分析國情及檢討國家體制。
源自生活貼近現實
澳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黃素君同意教材需要更新,但認為學生需要立體認識祖國,並非平面的、非黑即白的。教育應要源自生活,貼近現實,任何刻意培養認同感的教育就叫造作。
台 上嘉賓意見不一,台下觀衆亦然。對於國情教育偏頗的憂慮,有發言者反映部分愛國學校避重就輕,國情教育不夠全面,更將“政治任務”放在學校中;有發言者指 澳門首要推行的是愛澳教育。另有多位發言人士支持加強國情教育,以讓年輕一代更瞭解國家。對於國情教育偏頗、不夠客觀一說,支持者反指教材仍未編寫,現階 段有未審先判之嫌,並不公平,亦相信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師中立引導平衡
教青局教育研究暨資源廳長黃健武 表示,社會的發展取決於公民素養,公民素養取決於教育。身份認同是基於愛自己的地方、國家、家庭,故需要瞭解國情,無論好的一面,還是需要改善的一面都需 要瞭解。學生有很多途徑接收資訊,教育應以教導學生理性獨立分析問題為重,教師是中立的課程引導者,會平衡正反方面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