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免費教育成為里程碑,專訪中華教育會會長何少金

力報     2014/12/16
       澳門回歸后,教育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對回歸前後教育發展變化作一對比,本報專訪投身教育界數十年,現任中華教育會會長何少金,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感受,回顧澳門教育發展所走過的歷程。
        何少金表示,回歸前澳門教育體制以“私校為主”,回歸後體現在教育體制發展上加入公共化,特別在於法制建設方面,亮點在於2006年《非高等教育綱要法》,為整個澳門未來教育發展訂下明確方向,為保證教育質量和人才素質,訂下免費教育進程。
        1995年澳葡政府已實施傾向性免費教育,因本澳近九成學生就讀於私立學校,故政府應負擔公共教育資源,直至2007年澳門特區政府正式實施15年免費教育,此舉屬澳門教育的里程碑,在大中華地區中首屈一指,環顧周邊地區至今還未到此階段,對於學生接受基礎教育提供最好保障,隨著法規逐步完善亦使基礎教育得到全面發展。
       法規中對教師最大利好是《非高等私立學校教學人員框架》(簡稱《私框》),使教師在薪酬待遇,每周授課節數,入職條件及退休公職金等都有明確的規定,此舉起到穩定澳門教師隊伍和保證教師質素的作用。自2006年教青局規定,滿15歲的學生必須參與國際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能力評核(PIZA)考試,從成績得知,本澳學生名列於60多個國家中上水平,2012年數學項目上,本澳更排到第六名,數碼解難的能力位列第四名,從中可以看到澳門教育的多元化特點,每所學校會因應自己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特色教育。過去本澳教育界不遺餘力地向政府出謀獻策,制訂了《中長期非高等教育十年規劃》,對未來“教育興澳”指明方向,提升了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