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賭權開放、博彩業擴大發展以來,本澳經濟和社會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新舊事物交替出現、內外因素交疊變換、價值觀念重新構建,物質主義、功利主義迅速蔓延,青少年生活在這個充滿著各種誘惑、資訊紛繁的環境中,難免會產生許多的迷惑與不解,行為容易發生偏差、情感容易發生異化,青少年社會問題漸顯,綜合能力素質亦在下降。由此,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青少年的品格及心智建設亦成為經常性被關注和討論的突出議題。然而,每當出現青少年問題時,社會上的一些聲音和目光就不其然地投向教師,對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質量提出質疑;但與此同時,教師為自身發展亦向社會提出訴求,希望職業、待遇能夠得到保障和改善,希望專業地位能夠獲得認同、專業水平得到提高,卻被誤解成唯利是圖的一群,當中反映了社會對澳門教育現狀的知悉不多,對教師目前面對的困難了解不深,對教師專業的特殊性也未能理解透徹。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實際執行者,擔當起培養澳門多元人才的重任,既要教導學生文化知識和應有的技能,亦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教師不僅是一份職業、一份事業,更是塑造年青一代的靈魂工程師,其工作目的是教書育人、培養人才,而不是追本逐利、追求經濟利益。向教師支付薪酬的重點在於,要為教師提供一個相宜水平的生活保障,讓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得到安全感,獲得與其社會地位相稱的生活質量和職業尊嚴。更重要的是,老師教書育人,其本性是利他而非利己,人們一直強調的教師專業精神就是這份令人肅然起敬的無私奉獻精神,也是我們對每一位願意以教師作為終身事業、全情投身教育工作的教師,由心底產生尊敬之情的原因。
今天的教師在課堂內外,面對和駕馭的事情和問題都比過往複雜,因此,政府的相關培訓機構有必要適時檢討現有的教師培訓機制,展開相關的研究和規劃,以回應社會對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培養教師專業精神的訴求。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作為本澳唯一的高等教育師範培訓機構,多年來為本澳各校培訓和輸送了不少教師人才,值得肯定。但是,由於本澳高等教育起步較晚,高等教育師範培訓相對起步更遲,導致教育學院在課程設置、理論研究、師德修養培訓、實習實踐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在教師的義務責任、師德修養、言行舉止培訓方面,學院課程中缺乏明確的指引,致使有些師範學生對教育認識不夠全面,存在誤解。因而,澳大教育學院有必要適時進行改革,特區政府和社會也需共同努力推動本澳高等教育師範培訓向更切合教育規律和社會需求的方向發展。此外,鼓勵本澳更多的教師和學者參與澳門教育研究工作,總結本土成功的教育經驗,指導廣大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提升教育素養、培養專業精神。
另外,教育當局設立的教育發展基金,目的是鼓勵和資助教師持續進修,其中,教青局於2007/2008學年推出教師“脫產進修計劃”和“休教進修計劃”,旨在使教師在免除一定教學任務的條件下,安心進行自主學習和教學研究。但是,該計劃推行至今已三年多,在教師當中反響不大,尤其“休教進修計劃”參加者不多,效果並不理想,實有檢討的必要。此外,部分教師反映現時當局向教師提供的培訓欠缺規劃及持續性,不能切合教師的實際需求,政府應迅速更新教師培訓機制,更有針對性地根據青少年發展和教師需要,開設培訓項目。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說,“教育”是強國富民的基礎,努力提高國民素質,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我們的下一代創建優良的教育體制、建立優秀的教師隊伍,為澳門培育多元人才、實現科教興澳,是社會各界共同的目標和願望。我們促請政府盡快檢視澳門現時的教育政策,通過立法保障教師的職業,全面改革教師的專業發展培訓機制,以回應社會和廣大教師對澳門教育發展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