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訪澳期間曾表示,澳門社會各項事業要均衡發展,特別要重視文化和教育。要想澳門強大,必須先強教育,一定要辦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流中學,一流的小學,和一流的學前教育。這番話,強調人才與教育的重要性,為本澳教育向前發展指明方向。從特區政府近年稅收儲備豐厚及對教育的支持程度來看,澳門擁有辦世界一流教育的條件,特區政府和全社會,尤其教育界應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翻開本年度的社會文化施政方針,確是能切合教育實際,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回應了教育界的一些訴求,在增加教育投入、優化教學環境、深化課程改革、促進教學質量、支援學校工作、加强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有相應的計劃。但是,本人覺得特區政府對澳門教育仍有幾方面不足:1.對教育定位和發展方向認識不足;2.對教育的投入不足;3.對教育改革把握不足;4.對私校教師支持不足;5.與社會各界溝通不足。我認為,政府對教育的定位可以清晰些,思維態度可以開放些,資源投入可以加大些,工作方式可以靈活些,措施可以多樣化些,諮詢溝通機制可以完善些。必須把教育始終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保證教育質量是發展教育的工作主軸,政府必須擔當主導的角色。現時澳門教育質量整體處於甚麼水平,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模式和效果有何異同,澳門學生的學習特點等,教育當局都要作深入的探討,掌握相關的情況,制訂適切的方案。因此,加強與各校的溝通和協調尤顯重要。教育當局在制訂政策和推行措施時,必須加強與教育團禮、學校、師生和家長的諮詢,取得互信,謀求共識,增強信心。
隨著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工作深入展開,教育矛盾逐漸突顯,教育存在的癥結政府其實很清楚,解決的關鍵在於能不能下定決心,對症下藥。在今年三月的施政辯論中,我曾提出了希望特區政府把教育經費逐步提升至佔本地生產總值6%的國際水平、制定以培養終身學習及全人發展為重點的課程框架、完成各教育階段的學力要求、降低學生仍然高企的留級率、重視道德公民教育、規劃教育用地等意見和建議,現在大半年過去了,特區政府在這些方面的工作完成情況如何呢?我認真閱讀了本次教育施政方針,發覺政府對某些問題仍未作出回應,工作仍未落實。現在,我不厭其煩的在此提出我的意見,希望得到政府的關注。
一、制訂教育發展藍圖,培養一流治澳人才
過去,教育界經常批評政府的教育政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多番呼籲制訂教育發展藍圖,以明確澳門教育的長遠定位和發展方向。政府2010年施政方針中正式提出“研究制訂未來教育發展藍圖”,教育界十分歡迎,極度重視。據我所知,“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的制訂工作已經開展,框架內容已經搭建,但細節還在研究當中。而在2011年度施政方針中,政府表示將與社會各界一起擬定“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為本澳教育發展訂定目標和方向。但規劃的制定方案如何,諮詢文本的推出時間,後續修訂工作如何進行,立法時間表,本次施政方針中卻沒有著墨,不免使我有些擔心。這是關乎培養治澳建澳人才的關鍵規劃,政府究竟將它放在怎樣的位置上呢?決心如何呢?我很不希望這個規劃是以走過場的形式出現。溫總理蒞澳期間表示,澳門的未來,根本還在人才,在教育。確實,現時“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把澳門定位為“旅遊休閑城市”,如何把教育適當定位,培養能實現城市發展目標的人才,是特區政府和教育界的重大任務,也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請問司長:
1.“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的定位如何?制訂情況怎樣?何時能推出諮詢文本?怎樣保證能緊密有效地與教育界和社會人士溝通,聽取意見?
2. 澳門要培養怎樣的人才?教育界應從甚麼方向進行培養?有何準備工作?
二、加快《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立法工作,穩定教師隊伍
制訂《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自被提到議事日程後,已經過了二次公開諮詢,政府也收到了各界很多意見書,教育界和社會對它寄予了深切的期望。長期以來,私校教師超負荷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關心輔導學生,職業毫無保障,專業發展空間不足,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教師的教育質量和信心。當教師們首次知悉政府計劃制訂《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時,其參與熱情十分高漲。但一晃眼又過了三年,《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還未進入立法程序,廣大教師十分失望,甚至懷疑政府的誠意和決心,不滿情緒日益高漲。本人在以往的施政辯論和各種場合上,多次促請特區政府盡快落實“私框”的立法工作,以體現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對私校教師的關心,但政府始終未有時間表。反觀《公立學校教師和教學助理員職程制度》,由諮詢到頒布只用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對比特別強烈。請問司長:
1.《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何時才能提交立法會審議?能否加快進度?
2. 在穩定私校教師隊伍方面,除了加快“私框”立法外,政府會否考慮加大教師的專業發展津貼?如何強化教師的退休保障?
三、2011年施政報告(高等教育範疇)
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先後蒞澳, 均指出澳門要著眼長遠, 加緊培養各類人才。 在2011年高等教育施政中指出, 特區政府將繼續配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為培育更多高素質人才給予各方面的支持。長期以來,澳門人力資源尤其是高等技術人才的缺乏成為了拖慢澳門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扭轉目前的狀況,公立大專院校必須把培養澳門本地學生放在第一位,給予高度的重視,擴大對內而不是對外招生,致力提升教學質素,優化學科結構,嚴格把關,致力打造澳門的一流大學,為澳門社會輸送高質量的畢業生,以配合社會的高速發展。
澳門要建一流的大學,除了硬件一流,還要有一流的軟件,首先要有一流教授,特別是一些專業學科要有具學術領導地位的尖端教授,以帶領本地高等教育邁向更高水平。要吸引高素質的頂尖專家 教授投身澳門高等教育,在待遇上就應與國際接軌,甚至超過國際水平。現時澳門公立大專院校教授的待遇與美國、香港等先進國家和地區仍有很大距離,如果不在教育政策、科研環境和薪酬待遇上比別的地方擁有優勢,如何能吸引世界級教授來澳執教?如何防止在職教授流失?
本澳高等院校在面向全球招聘高質素 教授的同時,更應該加快對高校本土師資的建設。本地的高校教師生於斯,長於斯,熱愛澳門,以澳門為家,是最熟悉澳門、與澳門永續共存的一群,也是澳門高等教育長期有效發展的最有力保障。只有本地師資得到重視和提高,才是澳門高等教育自主發展的根本體現。由於各種原因,過去高校體系的本地師資不足,但是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長出一批具有潛質而且日趨成熟的教師,因而在政策上必須給予本土年青學者有一個成長的環境、發展的空問,堅持在相同學歷和素質下優先聘用本地人的原則。
請問張司長,如何使公立和政府全資擁有的大專院校真正成為培養澳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政策、科研環境和薪酬待遇等方面,政府有何措施作出提升,以加強競爭力?有何措施提高本地高校教師的整體素質,保障其擁有平等的就業和發展的機會?
四、支持發展持續教育,落實“持續進修發展計劃”
施政方針推出了“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對年滿15歲的本澳居民提供為期三年,每人上限共為5,000元的資助,預計政府將為此支出約5億元。這一計劃一經公布,便受到社會的歡迎。社會上很多人都有在職進修,藉以擴闊知識面,學習新技能和提升工作能力,政府支助居民進修,正回應了社會訴求,對培養人才有很大的幫助。但有些人擔心這筆進修款項會被濫用,希望申請的條件和程序得以清晰化。也有些人對此計劃的成效不持樂觀態度。本人十分認同政府的計劃,但必須全盤考慮要有明確的措施,辦法要具體、考慮要細緻。在規劃的過程中,要充分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制訂可行的方案。
請問司長:
1.“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的具體方案預計甚麼時候推出?有甚麼初步設想?
2. 如何發揮此計劃的最大成效,以作為正規教育的重要補充?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何少金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