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提升我省教育品質


廣東省政協提案2013(一)
何少金委員
近年來,廣東省積極貫徹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的建設理念,尤其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視為教育發展的重點工作。廣東省已初步建立了推進義務均衡發展的政策體系,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了各級政府的責任,建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機制。為規範我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006年實施了《廣東省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標準(試行)》,廣東停止了學校評級,代之以規範化建設,"辦好每一所學校",目標是在2012年實現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大中城市義務教育學校基本達到規範化標準,全省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初步均衡發展;到2015年,全省義務教育學校均達到規範化標準,100個以上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以2012年第一階段的義務教育發展來看,雖有進展但進度仍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全省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覆蓋率低。2011年我省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規模達1301萬人,居全國第二,但2011年全省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覆蓋率才46.1%,要達到2015年全省義務教育學校均達到規範化的標準,我省仍急需完善和積極推進相關工作。
2、家長有感校際間差距越來越大。我省實施“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標準”就是要使每一所中小學校都能按照規定的標準辦學,形成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可是家長、學生棄普校、奔名校的競爭卻愈來愈激烈,擇校費也是水漲船高。在廣州,多所學校擇校費由4萬元升為6萬元,最高達到16萬元。從學生考試分數上來看,廣州中考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500多分,而江蘇的一些城市裡,中考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不過100多分。由此可見校際間差距甚大。擇校也許有一千個理由,但究其原因,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3、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經濟發達地區城市與欠發達地區城市義務教育規範化的差距甚大。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東莞、佛山、中山,義務教育規範化已達100%。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尤其農村辦校條件未見明顯改善,如廣東湛江吳川市,早前就有報導指出當地有部分中小學校遇到教育經費困難,有學生需自購桌椅上課。
5、城鄉教師待遇差距大。(河源市連平縣某中學)一名老師放棄本地教書,選擇到深圳市代課。主要原因有:他是獨生子,父母60多歲並且有病,老婆工資低(1500元),小孩讀小學,靠他每月2800元的工資遠遠不夠開支(還沒除掉必須的生活費用呢?)。他下深圳市後,每月7000元,扣除伙食費等還有4000元寄回家,可以緩解經濟壓力。鄧小平同志:“先進行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再讓先富的人去幫助後富的人,共同實現富裕生活。”如今,改革開放30多年了,那我們貧困的山區怎麼就沒富呢?我們的山區教育為甚麼仍遠遠落後呢?我們的山區教師怎麼仍然生活困苦呢?不少地方表示本地教師工資已與公務員工資基本持平了,實際上廣大教師都知道,公務員還有不少名目的津貼。全省(包括發達與欠發達地區)不到30%教師覺得自己的收入與公務員持平,他們中的大多數自認經濟收入在社會中處於中下水準。教師感受不到與公務員那樣工作帶來的尊嚴。
6、對基層的教育工作監督不嚴。俗話說“山高皇帝遠!”國家一些好的政策到基層就變樣,一些學校管理非常不到位,甚至把一些差生趕出學校。而上級教育部門到基層學校檢查工作的落實情況時,是否按章辦事?有人質疑學校招待的好與差就與落實工作的好與差掛鉤。那怎麼能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水準呢?以河源市為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初中)學生輟學情況非常嚴重。如某學校七年級入學新生135人,到了九年級畢業考試時只有87人,三年流失48人,流失率高達35.5﹪。
     針對上述問題,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1. 教育是國家、民族發展之本,切實將教育發展作為各級政府考查內容,讓官員們在思想上真正重視教育。地方領導要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長遠目光。如果過於熱衷教育產業化,把教育責任單純地推向社會,卸下政府的責任,將會造成新的社會不公,不利於和諧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一點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因此,我省各級政府要充份認識教育公平的真正意義,要想方設法為農村學校解決實際困難,加大力度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歷史欠債問題,逐步提高農村學校生均教育經費,切實保證教育經費真正落到學校,嚴厲打擊一切不規則行為。各級政府必須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政府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加大統籌力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將新增的教育經費部分優先向義務教育相對薄弱的地區傾斜,使全省範圍內的義務教育均衡化程度更趨合理。
2、健全制度,形成有利於義務教育均衡化的體制和機制。第一、在制度建設方面,政府要首先擔綱,省級政府牽頭,地方政府參與,建立資金投入、人才培養保障、軟體建設的保障機制。第二、建立健全科學的招生制度,堅決遏制擇校風氣。例如,可以借鑒深圳市等地方有效的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的嚴格制度,保障生源合理分配,堅決依依法處理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擇校費。第三、建立健全教師和校長的合理交流機制,在職稱評定、幹部提拔等方面對於教師和校長的合理交流進行引導。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個美麗的大眾願望能夠逐步實現。
3、因此,必須真正做到教師待遇與公務員待遇持平,讓更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願意選擇教師這份職業,也讓廣大山區在職教師擁有相對優越的生活保障,安心在落後地區教書育人,培養人才。
4、義務教育均衡化,是要實現“軟體+硬體”相結合的均衡化。一所學校之所以成為人民群眾眼中的名校,更多的是在學校軟體上樹立口碑,吸引家長,因此,我們也要注意在軟體方面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化。我們應該加強隊伍建設,包括學校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建設,均衡配置校長和教師資源。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大義務教育階段校長、教師的培訓和交流力度,這是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