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議員陳美儀和何少金贊同《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裡,有關養老和非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建議,認為可解決澳門社福機構欠缺土地和人資問題,又能在教育上發揮三地互補,提升下一代競爭力。不過當中如何規劃、發展,須詳細協商,清晰日後發展路向,以繪畫出細緻的發展藍圖。
         立法議員陳美儀和何少金贊同《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裡,有關養老和非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建議,認為可解決澳門社福機構欠缺土地和人資問題,又能在教育上發揮三地互補,提升下一代競爭力。不過當中如何規劃、發展,須詳細協商,清晰日後發展路向,以繪畫出細緻的發展藍圖。
       “規劃”裡提到,生活圈未來鼓勵引進港澳社會服務機構及建跨境生活福利保障機制,向港澳非政府組織為合作區提供規劃、建設、治理、服務模式的諮詢,讓相關業者參與並提供適合港澳人士特點的教育、文化、休閒和養老等服務設施。陳美儀表示,幾年前已留意中央政府批准港澳人士在內地設立社會福利機構的消息。認為准許港澳人士在生活圈建養老社福機構和設施是好事,可解決澳門缺乏土地資源興建相關設施等問題,加上內地居住環境良好,聘請專門醫護人員比澳門易,能解決澳門養老設施和人資等問題。不過須注意三點,“建議”提到鼓勵的機構為非政府組織,是否意味到內地發展的社福機構,須放棄澳門特區政府資助,以私營機構模式進入生活圈;其次內地土地資源應如何分配,讓澳門社福機構到內地發展;過去在澳門享受醫療福利的長者,日後如何繼續享受相關福利等。現階段“規劃”未有仔細談及,認為粵港澳三地政府在前述問題中仍須探討,方便社福機構到內地發展。
         教育方面,何少金肯定“規劃”提出在生活圈裡開展非高等教育工作,可增加三地互補優勢,但如何發展須進一步研究。而未來橫琴開發後,相信有大批專業人才或會帶同家人到橫琴工作、落戶,屆時需要建立與港澳地區教育銜接的學校,如深圳有為香港和台灣子弟而設的學校,專門教授英文、國際概況和國情教育,方便學生日後回流所屬地區,或到外地升學;即使留在內地,也能適應內地學習生活,符合居民生活和持續發展所需。不過她也認為現時“規劃”提出的只屬建議,教育上如何達到適合三地學童及磨合,未有深入探討,顯示當中仍有協商空間,冀三地政府能為粵港澳居民提出更清晰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