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德育教育功能【議程前發言(2011/6/29)】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問澳門時表示,澳門雖然發展得很好,但還應發展得更好,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是抓好教育和人才培養。王主任的寄語饒有深意,值得我們咀嚼反思。
    教育出人才,傳統上人們把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的人稱為人才,現代社會把是否擁有職業素質作為人才的一個基本標誌。社會實踐證明,能促使社會發展的人才,除了必須具備足夠的職業素質外,還需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和健康的價值觀。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但是,當前澳門出現的一連串青少年問題,都顯示道德價值觀被扭曲,情況令人憂心。

德育意識薄弱,應集社會力量共同教育
自澳門博彩開放經濟騰飛後,社會變得複雜化,青少年問題日趨嚴重, 2011年首季澳門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共39宗,同比上升了85.7%。而早前本澳小學男生以金錢利誘女同學讓其摸胸事件,一名社工涉嫌性侵事件,更暴露出經濟繁盛下許多不良意識,如黃、賭、毒等因素影響青少年。如博彩社區化、淫褻單張鋪天蓋地、為爭取訴求言行粗誘,暴、衝擊法紀等都會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學生的價值判斷。現時社會功利主義蔓延、物質生活引影響了營造積極、健康之青少年同儕文化的氛圍可見,澳門青少年接受品德公民教育的程度越來越弱,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的程度越來越強,社會必須高度重視,找出問題的癥結,共同探究實質的解決辦法。
拋棄傳統說教,應把德育滲進校園生活
    學校是品德及公民教育的基礎,現時本澳學校品德教育必須改革。德育教育,靠的不是教條灌輸,而是和孩子真誠對話;不是懲戒或處罰,而是鼓勵和示範。因此,學校和教師首先得拋棄傳統的說教教育方式,而應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給孩子更多的愛、幫助、示範和鼓勵。學校教育德育為先,要把德育工作做深做實,嚴防形式主義。為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學校要規範基礎道德教育,結合社會實踐,開展養成教育和情景教育,樹立學習榜樣,加強家校合作。德育教育不能只存在於公民課堂上,它應存在於學生學習生活和校園生活的每個細節中。
重視師德培育,應強化教育技巧與方法
道德教育是一項身教重於言教的工作,除了在基礎教育上必須開展品德教育以外,大學階段,甚至作為培育師範人才的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在教學時也應注重師德修養和德育教育的培訓,重視一班準教師的品格培育。與此同時,也必須要求教師有很高的專業能力和道德修養。現時學校對教師進行的校本培訓多重教學技巧和方法,對培養學生品德方面的研究則較少,應予以加強。
   關注離婚問題,應加強對家庭教育研究 
家庭是塑造孩子個性,培養道德公民規範的又一重要場所。資料顯示,澳門家庭教育正受到進一步削弱。本澳離婚率經歷2003年、2007年兩個高峰後,2008年開始連續三年以約3%的增長率逐年攀升,去年達28%。離婚率攀升,單親家庭問題,親子關係疏離等引發了一連串的青少年問題和教育問題。家長是子女的第一教師,肩負言傳身教的重任,理應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但是,有跡象顯示,本澳不少家長因為婚姻問題或工作問題,往往把孩子交由上一輩或保姆照顧,與孩子相處、溝通的時間越來越少,忽略了孩子的家庭關懷和感情需要。也有家長過份倚重學校教育,忽視了自身的教育責任。這種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和行為出現偏差。因而,政府、社會對家庭教育的宣傳和支援尤顯重要。政府應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制定政策,投放資源,支援家長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塑造孩子健康品格。
資源不斷重疊,應集政府力量統籌開展
    政府在品德與公民教育上應擔當兼顧統籌的角色。政府在歷年施政方針中都表述推行品德與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也制定了不少相關措施,但措施的執行情況和實際效果怎樣,社會無從得知。現時,教青局、民政總署、法務局、廉政公署等部門均有開展品德公民教育的相關活動,也為學校品德教育提供了支援。但是,也因為各部門各行其事,導致部分資源重疊,效益大打折扣。有鑑於此,政府在2010年研究設立公民教育統籌機制,計劃開展以社區為據點的公民教育工作。如何發揮政府不同部門間的專業和專長,更好運用社區、民間團體和傳媒機構的力量,重建品德核心價值,促使德育工作成效更顯著,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問題,希望能加快此項工作的進程。
    欠缺德育政策,應制訂適切的德育發展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應貫穿於孩子的所有學習階段。但是,在“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中,對促進德育發展的論述十分簡短,缺乏其發展方向、重點、策略、措施等規劃,這不免使人疑惑,政府的德育政策究竟是甚麼?如何系統地開展?怎樣制訂適切的德育評核系統?這些重要問題在“十年規劃”中應有所體現,不能像現在的含糊其辭。希望政府盡快就德育教育發展問題進行研究。
    本人強調,德育教育有加速推行的必要。只有培養了具有足夠品德修養和公民意識的人,才能保證澳門在“一國兩制”方針下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