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校”事件(書面質詢 2010.7.30)

上月初教青局為一所標榜創意、革新的全新公校刊登招聘教學工作人員廣告。教青局局長就是次招聘事件於日前接受本地傳媒採訪時透露,計劃在明年成立一所具創意及採用革新方法管理的一條龍公立學校。消息一出,即時掀起坊間廣泛熱烈討論。
有人士指出,當局的計劃從來未曾向公眾作任何信息的披露,甚至連作為官民溝通橋樑的教育委員會和監察政府施政的立法會亦都全然不知,質疑當局有閉門造車之嫌,認為當局做法有違特區政府科學決策致力打造陽光政府的施政形象。儘管後來社會文化司司長立即就此事向傳媒作出回應時表示當局並非興建一所新的公立學校,而是改善原有的公立學校,為澳門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但當局仍始終未對“新公校”的理念、經費預算、學校規模、選址、教學思路等方面向公眾逐一說明,大多市民至今仍不甚了解, 坊間流言四起。

此外,有不少私立學校負責人反映擔心教學人員流失。雖然當局聲稱“新公校”招聘十多名教職不會影響整體教師隊伍,但學校的教學編排具前瞻性,每年六、七月已訂好新一學年的教學人員配置和課時等安排,一旦有教師這個時候提出離職,即使暑假亦需再作招聘。而且教學工作並非“一個人填一個氹”,為此,學校教師隊伍必須重新大執位,抽調適當教師任教有關班級,當中涉及的行政運作和協調工作量之大,將為學校行政帶來巨大壓力。再者,公校教師薪酬高、福利好,一直讓私校同工羡慕,加上即將通過的公校教師職程,屆時公私校之間的教學人員收入差距將有擴大之勢。因此,或多或少都會影響私校老師隊伍之“軍心”。據聞不少人士提出疑問,現時部分公校已存在收生不足的情況,當局在為“新公校”招聘教師時,何以不從現有公立學校中整合資源提拔優秀教師呢?認為當局不應輕視當中產生的負面影響。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      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革,教育改革關乎澳門的人才素質、可持續發展,其涉及面廣,內容很多,所以必須先審視目前澳門教育存在突出問題、薄弱環節,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然後確立教育改革的目標,用科學的論證,制訂改革的時間表及各項指標,目前當局開展的“新公校”計劃,事前究竟有否做好相關科學調研,總結目前公立學校的成功經驗及存在的不足?今年當局施政報告稱會制定十年教育規劃藍圖,至今仍未出台,當局開展計劃之目的是否符合未來教育發展藍圖也無從知悉。目前當局有何依據足以證明“新公校”計劃是本澳非高等教育事業未來發展所必須呢?

2、      教育牽涉到千家萬戶,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即使正如社會文化司司長表示這是一個改善原有公立學校的計劃,但由於整個計劃推出時缺乏計劃文本,現時公眾只能透過報章的報導略知一二,難以讓公眾對整個計劃有系統的認識;其次,現在澳門基礎教育已走向公費教育,計劃將涉及大量公帑的開支,為確保公帑運用得當,政府應向市民交代清楚整個方案的落實進程。當局會否把整個計劃向普羅大眾和盤托出,公開說明“新公校”的辦學規模、育人目標、教學方法、經費預算等,以釋坊間疑慮,充分保障市民的知情權?日後政府會如何提高落實計劃時的透明度?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何少金
00七月三十日
----------------------------------------------------------------------------------------------------------------------------------【政府回覆】
保障兒童受教育權利,積極確立合適的發展路向
        公立學校作為本澳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均致力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並保障不同社群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當中,公立學校的學生人數因應本澳適齡兒童人口和結構的變化有所下降,然而,在為有特殊教育需要、新來澳及小數族裔的兒童提供教育方面則有所增長,同時,亦在回歸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開拓。
       未來,將繼續努力完善公立學校的環境和設施,創設更靈活自主的財政運用機制,以有效回應學校教學活動的需要,並更充分地發揮各學校內教學委員會的作用,讓其因應各自的情況確立學校特色和發展重點,進一步提升教育素質,以培育更能配合社會發展變化和滿足多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籌設新公校回應多元需求,多途徑向外界發布訊息
        在進行上述各項公立學校優化工作的同時,為了更好地應對本澳出生率回升所帶來的就學需求,同時配合社會經濟發展、與內地的聯繫逐步加強、以及城市日益國際化對人才培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並回應本澳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的多元化期望,經借鑒外地學校和本澳部分私校辦學的成功經驗,並考慮到本澳家長對一些教學和管理方式較新穎學校的接納程度和需求狀況之後,教青局建議在原有公立學校校舍設施的基礎上,以新的思維、新的管理方式開辦一所提供幼兒教育至中學教育的“一條龍”公立學校,為有意送子女到公立學校接受優質教育的家長提供子女就學的多一種選擇。
        該計劃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討之後,曾於2010年3月30日立法會辯論社會文化領域2010年度施政方針政策的大會中作出介紹,讓立法會議員和市民大眾知悉相關計劃的初步構想,而本澳報章亦於翌日以“政府計劃設一新官校”等為標題進行了報導;其後,藉著接受報章的專訪,向公眾簡述了相關學校所在的區域、所提供的教育階段、以至其辦學理念和教學特色等資訊;7月27日,教青局與傳媒會面,就籌設新公立學校的事宜作出說明和解答記者問題。
五育並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逐步完善班級設置
        籌辦中的公立學校預計於2011/2012學年起開始運作,學校的宗旨是提供五育並重、全人發展的優質服務,並發展學生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態度和正面的人生觀,推動學生參與社會和服務大眾,養成學生熱心參與和勇於創新的精神,進而為社會和人類的和平、繁榮、穩定和進步作出貢獻。
        開辦的首個學年將開設幼兒教育一至三年級、小學教育一至三年級、以及初中教育一年級;期後逐步發展,最終將成為一所擁有幼兒至高中教育共15個年級30個班的學校,學生人數在800人左右。
校舍設施與人員組建,均盡量利用現有資源
         該學校將會在原有公立學校的校舍設施當中開辦,基於該校是“一條龍”學校的緣故,對於現時只供某一特定教育階段使用的原有校舍來說,難免需要進行一些調整,但有關工程將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視實際需要來進行規劃,並會參考和遵循現時私立學校相關工程的成本來進行。
         而在學校人員的組建方面,亦會創設機會讓現時公立學校的人員參與其中。為加深有關人員對籌設新公校計劃的認識,教青局已本年7月7日向現時在公立學校工作的教職員工簡介了計劃的情況,同時亦鼓勵有興趣投身於該新公校工作的人員積極提出相關申請。
        教青局理解學校遇到教學人員出缺時,需進行的各項行政和協調工作為學校帶來的壓力,然而從統計數字來看,從2007/2008至2009/2010的三個學年裡,從私立學校轉入公立學校的教師只有8人,平均每年不到3人,同一時段在私校之間流動的教師達1049人次,如果以剛完成的新公校教師招聘情況為例,在4600多位現職私校教師當中,共有57位遞表投考,最終4位獲得錄取,可見公立學校招聘教員並不是教師離開私校的主因。儘管如此,教青局秉持善用資源的原則,以審慎的態度對待人員招聘事宜。
        “非高等教育十年規劃”從宏觀的角度確定本澳教育的未來發展路向,讓特區政府、教育界以至社會各界能一起朝著共同的目標和方向努力前進。儘管相關規劃的內容仍待與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商討制訂,但本澳各校的發展計劃不應因此受到影響,而是應該如常地繼續其發展進程;待有關規劃藍圖確定後,各校可配合相關內容微調發展規劃或構思新一輪的發展方案,而特區政府將一直對各校予以積極支持。
         新公立學校在原有公校的基礎上籌辦,是一項教育服務的優化計劃,期望新公校的實踐能夠取得成功,既能配合社會發展和滿足家長期望,也可把相關經驗向教育界推廣。與此同時,對於有意進行教育革新的私立學校,教青局一直予以積極的鼓勵和支持,並與相關學校保持密切溝通,同時透過教育發展基金及教青局本身的資源,致力協助學校實施課程、教學、管理、設施等各方面的改進計劃,以達致提升學校教育素質的目的。
教青局局長
    蘇朝暉
2010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