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環保教育宣傳 提高全民環保參與
日前,環保局公佈了二○一二“澳門公衆環境意識調查”報告。綜合調查中各項指數,本澳居民環保意識續有提升,環保行為和環保責任感指數都呈上升趨勢,然而,居民在落實環保行為方面的比率仍相對偏低。因此,進一步深化環保教育,提倡珍惜資源,把居民的環保理念落實到生活中去,形成綠色生活風氣,是澳門當前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全民環境教育體系
環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近年來,當局組織各類宣傳環保的活動,如垃圾分類回收工作、響應“地球一小時”計劃、每月一日的“無膠袋”日等等,市民的環境意識漸漸提高。然而,在推廣環境教育方面仍有不少提升空間。
有意見認為,政府多年來推行環保工作的成效未如理想,主要是計劃的宣傳力度不足,未能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市民關注的大多限於直接影響他們生活的環境污染,至於怎樣實踐環保意識,仍不太自覺。現時的環境教育模式以活動為主,欠缺系統規劃和統籌、協調。政府部門各自推出五花八門的環保活動,部門之間缺乏統籌與協調,結果造成資源重疊,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建議當局圍繞環境教育工作制訂系統的發展規劃,統籌、協調各部門的環保工作,協助學校和社區開展環保教育,促使更多居民身體力行。
二、檢討環保工作成效,加強居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雖然當局推出了多項環保行動,但執行情況和成效評估如何,外界無從得知。這既不利於改善工作方法,也難以進一步推行環保教育。適時的評估檢討,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有著重要的意義,環保工作應與時並進,向更高的指標邁進。建議根據活動評估的結果,調整工作方向和工作方式,逐步加強居民環保參與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將“無膠袋日”的活動進一步深化,變成“無膠袋周”或“無膠袋月”,分階段實施有償使用膠袋等。再如澳門垃圾的棄置尤其嚴重,現時環保局與學校、民間社團合作,推行廢物分類回收計劃,相關計劃主要回收廢紙、鋁罐和膠樽三種廢物,但鄰近地區的回收範圍已擴展至廚餘、廢玻璃、電子垃圾等,可見本澳無論是回收廢物的種類抑或政策的推行力度等方面均相對薄弱。所以,政府有責任也有必要採取措施,以科學方法制訂相關政策和工作,盡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機制,進一步細化分類收集的方式,制訂分類收集的工作流程,推出指引規範回收業者的經營環境,避免政府部門、機構和企業因垃圾管理不善而造成二次污染。藉此,既能逐步建立市民垃圾分類及廢物回收再利用的習慣,培養環保意識,又能鼓勵及扶持環保產業,減少社會對垃圾量增加的壓力,提升小城整體的回收效力。
澳門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公眾的參與,政府和社會要進一步加強公眾參與環保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推動澳門的環保事業往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