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協提案2013(二)
何少金委員
一、提出建議的原因
為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及其補充協定,推進粵澳更緊密合作,推動廣東科學發展和澳門適度多元發展,
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協商一致,於2011年3月簽訂《粵澳合作框架協議》。
《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使粵澳兩地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了明確而美好的發展前景。該協議在教育培訓方面明確指出,“
推動幼稚園和中小學教育資源相互開放,開展教師培訓交流合作,共同研究跨境學生通關、交通等便利措施等政策方向。”一年多過去了,在具體的執行上,在拱北海關每天早上設有跨境學童專用通道,兩地教育部門在以往合作基礎上也有了進一步的交流合作,
但對於推進兩地教育資源相互開放,開展教師培訓交流合作方面並沒有提出具體的執行措施,希望兩地政府日後加緊溝通研究,儘快推出有關便利措施,落實協議。
二、建議措施和對策
1. 合作開發適合澳門教育和課程特點的本土教材
鄉土教育是培養澳門年輕一代愛國愛澳,深入認識“一國兩制”重要意義的社會化過程,但現時澳門各校採用的教材主要來自香港、內地、臺灣等地,回歸十三年,本土教材仍然嚴重缺乏,不利於培養本土化的多元人才。廣東作為教育先進大省,在教材編寫上擁有豐富經驗和人才,如果能和澳門教育界合作,共同編寫澳門本土教材,相信對推進兩地教育改革大有裨益。
2. 合作開展教育科研
澳門的學校由於歷史原因,長期以來教育自主,較少開展教研活動,沒有形成完善的科研體系,導致學校和教師重視教育實踐而忽略理論建設。而廣東省許多學校已建立較完善的科研制度,科研實力雄厚,教育理論研究成績卓著。因此,粵澳兩地應加強溝通,透過加強兩地學校定期的聯繫和交流,推動兩地在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柤互借鏡,研究可合作開發的科研主題,促進兩地的教研建設共同提高。
3. 增加內師赴澳交流指導,加強師資培訓
澳門去年通過俗稱“教師職程”的《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對澳門的教師素質和教育品質作出更高的要求。澳門當局預計法律生效實施後,全澳需要增加七百名教師以配合新法規定的授課節數。但由於澳門師範教育資源匱乏,有學校反映增聘教師存在一定困難。澳門的老師不少是廣東省各名牌師範院校培養出來的,在澳門各校發揮著中堅的力量。希望粵澳兩地能就教師培訓展開深度合作,加強兩地教師的教育交流,互相學習。廣東省可考慮適度增加招收澳門學生,鼓勵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推動澳門師資隊伍的建設。建立教師培育計畫,一方面可以緩解澳門對教師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我省的教育質素。
當前,澳門已開展內地優秀教師到澳門協助學校整體發展的計畫,以期借助內地優秀教師的經驗和力量,幫助澳門教師優化教育教學方法。而廣東與澳門因地緣之便、文化相近、語言相通,溝通交流沒有隔閡,因此,希望廣東省能因利乘便,多派出優秀教師支持澳門教育。
4. 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合作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珠三角建設成為南方重要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廣東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經驗豐富,成績顯著,應主動加強與澳門政府和澳門職業技術學校的聯繫,利用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良好的軟、硬體設備和校企合作模式,支援澳門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兩地可考慮合辦職業技術教育高等院校,針對旅遊、會展、服務等行業,開辦多層次的學歷教育、職前培訓、在職培訓等課程,培養新型技術人才。
5. 合力打造外語學習平台
澳門華洋雜處、中西並存,中西文化在小城得到很好的融合與傳承,英語、葡語教學甚具特色,優勢明顯,可為內地提供經驗交流、師資培訓和人才培養。兩地應建立合作機制,資源互補,共同培養外語人才。
6. 加強兩地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即將建成,標誌著粵澳教育合作邁向新的里程。因應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粵澳合作的需要,加強兩地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打造高教平臺,對雙方提高高校辦學品質尤為重要。如何藉此契機,深化合作,拓展兩地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值得大家深入研究,以制訂長遠的合作計畫。
粵澳教育合作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希望兩地政府和教育界,創新思維,衷誠合作,發展教育,共同培養更多新世紀的創新型人才。